“新工业代表诗人”王学芯的诗集《光域里》(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4年10月出版)是他另一部诗集《蓝光》(中国言实出版社2022年8月出版)的姊妹篇,也是诗人迄今出版的第16本诗集。《光域里》既是王学芯诗歌写作方向调整的继续和升华,也是他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工业时代独立发问的深邃思索及写作实践,全面检验了诗人的思想、立场、观点,也验证了作品的纯度、精度与高度,给读者带来了一种难得的沉浸式审美体验。
AI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类科技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面对希望与机遇并存、危机与挑战同在的科技革命大变局,认识时代和表现时代既是对诗人的召唤,也是诗歌写作恰逢的良机。王学芯将视野聚焦到当下,在强烈的亲和力与现场感中揭示现代人的普世心态,展示斑斓多彩的精神气象与刻骨铭心的经验性特征。《光域里》从现代科技工业的飞速发展及对现实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起笔,把诗歌视点紧扣在现代科技工业生活的诸多领域,找寻诗歌和科技工业的融通与交汇,将科学思维纳入诗歌写作之中,发现诗歌与时代的共鸣和联系,荡涤那些潮流和表层的浅表因素,书写时代的结构、筋骨和血肉,使诗歌的情感传达和理性思辨弥合无间,情理贯通,形成了一种别具深度和层次的作品面貌。“现在一切变化∕超越记忆 经过的事物日新月异∕同潮流 年月 ∕目光一起 建设现实远景……没有时间回看的生活 街道感觉∕沥青 网络交通 阵阵闪光 向速度致意”(《现在一切变化》)。诗人积极应对智能化挑战,跨越自己的写作优势,实现向科技时代叙事的特别致敬。作品对现代科技工业的思考颇有深度,体现了“50后”诗人难得的朝气与活力。
全球化的现代科技工业革命深刻影响并改变了人类的日常生活,科技工业的世纪狂奔既是时代的福音,它促进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同时工业社会的恣意扩张形成的种种困顿也让人类社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代价。文学需要的是冷静客观的历史眼界,表达准确理性的哲学关怀和定律认知。王学芯在对新兴科技工业成就表达充分肯定的同时,没有陶醉于瞬息万变的新工业世界,也不回避尖锐的矛盾真相,透露出建构智慧科技、人文科技、生态工业的良好愿望。诗人的焦虑感和危机意识增添了诗歌的阅读吸引力,使科技工业题材书写所含蕴的精神凝结,能有效地被读者感知、接纳和喜爱,其中显示的行踪和心迹,浸润灵魂,诚恳妥帖。“事物高高举起∕虚拟和增强的炫目蓝光∕把一种外形流畅的认知或磁波∕倾注到我们身上……触摸到的速率和分辨力∕或云化的心绪∕都像在∕自己肘边……仿佛在轻易进入信息与交流的普及……一个平民化的智能年代∕更细光点在光域里粘上眼睛睫毛……个人性的整体就在全部的事物之间∕必须改变 已经改变的大脑……”(《光域里》)。王学芯以纯粹之眼看待世界,对现代科技工业的深刻观察与切身感受,使作品表述热烈睿智,令人着迷。日常生活因诗人浓厚的使命意识和道德感而被观照生成出丰富宏阔的意义,其高度纯正的严肃性恰好具有时代需要的人文主义诗学特征。
王学芯特别倾情于对社会生活公共领域的强烈叙述,从人类生存与发展整体利益出发,书写现代科技工业和谐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以融入现代工业发展纷繁风雨和参与者的身姿,书写科技工业时代的新发展和新状态。这种可贵的独立性,摆脱了诗歌写作中很常见的小情、小我的狭隘视域,具有淡而深微的社会文化意义,体现了很优美的文学理想和人文情怀。这种值得称道的诗歌叙事暗合了社会现代性发展的理性逻辑。“这么一个时候虚拟的人间万物∕出现 我们以虚拟的现实身份 进入∕任意假设的场景 喝那里的水 说那里的话∕在那数字物品中列举每一件事并转身……我们仿佛不在一座城市∕仿佛在浩瀚天际的一朵云上 繁星的光芒之间……”(《元宇宙》)。诗歌具有清晰而系统的对应视界,诗人以陌生而具体的科技元素作为诗歌对象,所创设的崭新美学情景构成了一种特别新奇和值得信赖的阅读空间。王学芯在现代化的滚滚洪流中找到了自己诗歌写作独特的题材取向和兴奋点,并将其视为特别值得尊重和依托的写作资源,内心激流涌动,创作格外顺畅和快乐。
王学芯的新科技工业写作得益于21世纪世界突飞猛进的科技工业进步和中国强大的工业生产发展,他妥善处理了写作与生活、个人经验与周围世界的平衡关系。《光域里》将诗歌和科技工业两个因子巧妙链接,高频率、大篇幅聚焦新工业和智能题材,以个性化的语词系统和想象方式,构建起独具一格的知性品质,以客观的丰富性拓宽了当代诗歌写作的内在宽度和合理厚度。《光域里》如同21世纪中国科技工业发展的微记录和提示板,也是一部当代科技工业进步与人类理想愿景的忧思录,承载着诗人善良诚恳的美好托付,展现了一种久违的诗意、尊严和崇高!《光域里》是对历史大变局的神圣叙事,为科技工业书写相对匮乏的当代中国诗歌,注入了新的诗学元素。这种诗歌精神无疑是持久而强大的。王学芯以文学的担当、反思的勇毅、探索的激情和关怀的指向赋予了当代诗歌一种值得倡导的新的时代内涵和全新表达方式,既观世事也入人心,真挚善意,高格脱俗。作品以高超精密和创新性的诗歌形态,探寻和表达个体的深度,很好地体现了时代的诗歌生活和精神生活,冷静节制,细腻如丝。
当下,当代文学呈现出一片蓬勃气象,但科技工业题材的作品仍嫌稀少,诗歌创作更是与中国的工业制造身份极不匹配,诗人切入当下,直击时代命题,写出真实反映时代内在气质的优秀作品,自在情理之中。我们真诚希望王学芯能在工业美学、科技美学与表达策略的美妙融合之路上构建更加完善的写作体系,取得更好的成绩。
(作者系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教授)
编辑:同一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