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明的是这本《花间集》不是五代后蜀赵崇祚编选的晚唐至五代词人作品的总集,也不是温廷筠和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作品延续,不是。
它属于一位严肃且纯粹的诗人许之格的现代诗歌作品集。
她的作品中虽涉及花,但这不是该集作品的全部写作内容。只是她是与花为伴的,与花为业的,是的。
诗人许之格为自己的作品集拟这个名字的缘由我不清楚,只是她不避讳与——这部影响深远的、被誉为第一词典的《花间集》同名。可能是来自她的自信与执拗,或者是诗人的纯粹精神的外在表现,也可能这就是她做人为文的根本——我即我,正如她在诗中所言“在人间的最低处,唱他自己的歌”《雁阵》。是自己的歌,她就不在乎自己诗集名字与古人词人词集名雷同与否,谁先谁后了?一切以文本说话吧。
她在这本书中的每辑名为“花戏楼”“花外音”“花之约”“花间集”“太阳花”,这些粘连上花的名字,但千万不要有误解,你是在读一本《花经》《花谱》,它不是。
她的《花间集》存有着一位淮水之滨的女诗家对人生和社象,人性,亲情,宇宙,宗教以及万物生长,嬗变,消亡,勃兴的内在真相和规律的独特的发现。以及最为新颖的、纯粹的诗表达。
纯粹,是指不掺杂别的成分的。它与朴实,纯正不杂,精神完美有关。欧阳修云: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可能到了许之格这里,也就是其固守自己对诗歌本体之上的纯粹的艺术的追求,不虚蹈,不悬空,写出自己眼里的,心里的,思考过滤后的这个世界的总总的命运之情感的悲喜交集,写出自己由这个现实世界出发,抵达自己文字构筑的精神的诗世界。这种从此岸到彼岸的涉渡过程,她是用诗为桥,歌为橹的过程,在把自己送到精神之高地的同时,也把读者带到那个高地,这是诗人近似僧侣或教师的职业所为。也是诗人纯粹写作之使命的体现。
如果许之格的《花间集》是一座花园,那么通往这座神秘花园的秘境我只找到了三条,可能还有许多条。让我们从这三条秘境中走向她的花园深处,认识许之格的花间大世界,抑或是她的诗王国,在那里,她是她的诗王国的王。
一、语词:对叙述本体内涵张力四溢的新展示
英国物理学家埃伦*泰特认为诗的意义就在于张力,即我们在诗所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有机整体。他强调张力在诗歌中的重要性,认为张力是诗歌生命力的体现。那么诗歌的张力,首先是要通过语词的张力来实现或者完成的。语词的张力通常又体现在词汇,语法,修辞以及意境的营造上。一个好的诗人,其语词一定是有张力的。而不是平铺直叙的,干巴苍白的。没有跳跃,没有韵致,没有变形,没有改造和颠覆的语词,肯定不是好的现代诗语词,许之格的诗歌中的语词是她苦心雕琢的,是她用心滋养过的,也是她推敲后获得的,是有新鲜感,时尚感,敏锐感,活泼感,灵动感的。
首先,是她对一般性经验性的语词进行了艺术地再嫁接。“时间形销骨立,暴露于天下”《淮上古镇》。时间,原本是不可视的,是抽象的,被她用上了形销骨立成语来嫁接和修饰,立刻时间变得可见。时间如一个形销骨立的生命体具象化地立体在那里。还有“风,触摸昨夜新生的骨骼/和蝴蝶一样的心事”《梦蝶》。风也是不可视的,此时风也变得可见,风有了心跳,有了呼吸起来。因为风会“触摸昨夜新生的骨骼”和“蝴蝶一样的心思”。这是她很好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完成了一种情感的语词再造,使这情感张力外溢引起读者的共鸣感。
其次,她让一般性经验性语词多次递进转移后变成新的词义。“许多虚构的火炉/点燃传说中一场奢靡的温暖”《虚构一场雪》这两行诗,她让火炉等具象进行了多次转移,一是虚构的火炉。二是点燃传说中的,三是奢靡的,四是温暖的。从虚构的火炉一路递进转移,最后完成了点燃温暖,这个从多个具象相叠加而铸就最后意境的完成,如果仅是“火炉点燃了温暖”,那只是平常生活中的一个动作一句平常话儿,而不是诗歌。这种具象多次转移的写法,是很多诗人不太会操持的,而在许之格的诗行里却俯首可拾。
再次,是她对一般性经验性语词进行诧异性的表达。她写道“她在等,一个迷途的邮差/摇来外婆家的船”《灾区女孩》。迷途的邮差怎么会摇来外婆家的船?这突然出现的迷路邮差和外婆家的船情况,此刻读来变得让人诧异,让人吊诡,这里不但有诗性的诧异,也有小说元素的诧异,更有人生命运的不可测性和多变法则的诧异。她让改造和重塑的语词救了诗歌本身的语词。
二、思考:对人生意义的多维度奇异之思的新呈现。
海德格尔说:一切诗都是思。从此理而论,诗应该来自诗人的思考,来自诗人严肃的哲学思考和人生追问后的诗性表达。
许之格在《花间集》里给我们看到的是她对人生意义的多维度的奇异之思。
奇异之思是诗人最基本的写作要件,指的是诗歌所表达的独特,新奇,与众不同的思考或情感,没有多维度的思考,自然产生不了奇异之思,没有宇宙观,人生观,哲学观,宗教意识也徒然会产生奇异之思。
许之格的奇异之思有以下几个维度。
第一维度,她用宇宙观来看待人生和命运的周遭。她写到“我有四个影子”《我与夏天的影子》“我是有大海的人”《我是有大海的人》。“树木高出村庄/花朵开在月亮上,”《剧本》,这些诗句分明充溢着诗人持有大宇宙观,这种宇宙观是俯瞰的,也是量子的,是静止的,更是运动的。“我有四个影子”和海子的“春天,十个海子复活”诗一样,是诗人一种自信人生观和宇宙观的表达,更是诗人在多层空间里穿行的一种精神状态外在诗化。此时的“我”不仅属于这个地球,更是属于这个大的宇宙。所以,“我是有大海的人”,所以“我”发现“一条河高过一条河的分水岭/长出翅膀,往天上飞”《顺河古渡》。一条河长出翅膀往天上飞,更像是赫伯特*詹姆斯*德雷珀画的那幅世界名画《飞鱼》,鱼飞在空中一样,让人眩目思考。并产生胁下生翅之感,这就是诗人给我们带来的一种激动,一种诗带来的颤悚和亢奋。
第二维度,她用悲悯的意识来看待万物苍生,并思考他们的前世今生以及终极意义。许之格写下:“我提前告退/唯恐菩萨看见我的不安”《延福寺》。“突然,我回到这片荒芜之地/回到它们中间,落户于此”《在大顺,一群蝴蝶为我们带路》“春,代我开花/冬,替我白头”《赶海》这些慈悲为怀的文字让人读来有些通透有些哽咽,尤其是她在《无字天书》一诗中写道:“我是一个感恩戴德的人/身体里每一根骨头/都有神赋予我的灵感与慈悲/写完这一首,天正好亮了”。她用忏悔之心和悲悯天下的情怀,虔诚又谦卑着俯下身子向苍生万物致敬,并为他们去吟唱、经颂、祈福和祈祷,并用诗歌的纤韧之力去拯救,去赎罪。于是就有了《祭敖包》中的:“原谅我/散漫、不羁/愤世、嫉俗/一颗凌乱不堪的心”,就有了“高原的夜晚,可与抑郁的石头/谈一场生死之恋”《格桑梅朵》。“我的手/一生反复只做一件事/让一朵含苞待放的玫瑰/谢了又开”《我的手》,于是就有了“让无家可归的种子长在我的屋檐下”《大别山之恋》等这些读来让人落泪的诗句,如果她心里没有苍生,没有住着一尊佛,这些让人怦然心动的诗句绝对不会诞生问世。
第三维度是她从日常生活中思考为文和做人的根本之道。她写作的主题有故乡、亲情、友情、乡愁,她的日常以及她的远足旅行所感——西藏和新疆。包括她对一切人与事的情感纠缠,都没有停留在庸常的、琐屑的叙述和记录之中,而是有所悟,有所省,有所参,提炼出日常之中的诗意和平凡之中的诗性。面对命运,她愿“和雪一起,萃取光芒/在人间痛哭”《一场雪》。面对青春已逝,她愿“原谅我,卸去芳华之后,爱上生命中,这些细微的/颓废之美”《芳华》。面对人生,她愿“做一颗城南的麦子,放下执念,追着风/用一生清白,试探人间”《城南的麦子》,对于这个复杂无序的世界,她说“我爱这里/每一个细小的事物,沙一样/——赤诚的心”《回响》以及“我路过的黄昏和晨曦/都是翠绿色的”《我路过的黄昏》。这些饱含深情的诗句,灼热了读者对这渐凉世界的渐凉的心,应该说她的诗是赤诚之子之诗。写得有温度,有阳光,有希望的诗,是让人振奋向上的诗。
三、形式:对事物存在的诗结构处理与细节挖掘的新构建
现代诗歌形式感是指诗歌在形式上所呈现出的独特魅力和审美效果,它包括韵律,节奏,细节,结构等方面的独特安排和运用,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生动有力。
由于诗人许之格有意识地接受现代诗歌形式感方面的学习,并在自己的创作中有着大胆的尝试,故此,她的诗歌形式感的处理上有着一定的创新。
拿她的《徽州往事》这首诗来分析。
《徽州往事》
旧的前半生
屋檐,残壁,长满青苔的皮肤
内心
被灰白色的絮填满
一堵墨石垒就的高墙
坑洼的青石路直刺
——紧闭的大门,故事封存
我只是偷偷往门缝间看了一眼
光
刺了我的眼睛
直
想
流泪
这首13行诗在排行处理上有着徽派建筑之美。第一节她在排行上采用了徽派马头墙的造型处理,第二节她在诗分行上采取了徽派中堂式的呈现。第三节她把诗行设计为徽派天井和四水归堂的建构排列。并且,有意在第三节中用三个单字排成三行,造成雨滴下坠和泪水流下之感,总体三节,又有机地形成了徽派三进式的建筑之美,给读者在读诗之时,又有了徽派建筑之美的视觉享受。做到了诗的内在与诗的外形,诗句与分行共同服务主题的双向目的,并增强了阅读愉悦之感,这首诗的分行处理考虑诗的建筑之美,是很成功的一次分行,也是她大胆的新尝试的结果。
许之格的诗歌的形式感还较好地运用破折号来分行,在该诗集作品中有近十首诗进行了破折号的分行。这样处理的目的就是对主题意义的再强调。其实美国著名女诗人狄金森也喜欢用破折号,也可以说破折号是她的诗歌标签,是她的诗歌的辨识度所在之一。许子格的诗歌破折号这里引以下几段,请读者共赏。“我们一路行走,用最美的图像和优美的文字——歌颂”《我们用最美的图像和优美的文字歌颂》“他说亲自去接你——回家”《忆雪松老师》“我爱这里/每一个细小的事物,沙一样——赤诚的心”《回响》“或热血,或腐烂——如泥”《窑变》“像我此刻,安静的——心”《游采石矶》,这些破字号的延伸和落脚处,是一个主题或一个中心词凸显。让人在阅读时更能产生一种被提醒,使之更重视,更关注的效果。
许之格的诗歌形式感也表现在她对诗歌的细节挖掘上。细节的挖掘和呈现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可信。又由于细节的独特性,故此,也给诗也给作者带来了作品的标志性,比如,许子格写的,奶奶看戏“都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她看到哭戏,就用手帕捂住脸”《花戏楼》。写祖母“裹着小脚的祖母/颤巍巍/点燃窗台上的油灯”《祖母》。写父亲这位村会计“他算了一个村子里的贫穷与生死/为公,为平/却从未算过自己/清白的一生”《旧账》。他用白描的手法刻画的人物,是真实存在的。有动作,有细节,有故事。同时他还写了一些更为细微的事理,“一种特殊的纪念/像是一句很轻的方言/落地有瓦碎之音”《端午贴》。“那晚,一只小花猫/叼走了奶奶的绣花鞋”《霜叶红了》和《涉水的喜鹊》人与鸟共同涉水而行等细节,这些细节属于淮河两岸人们生产生活的经验,也属于诗人许之格的发现和诗性提炼,最终而形成她的诗歌底色,诗歌语式,诗歌区域性的特别表达和诗歌美学向度,最后开诚她的诗歌特质。
应该说有特质的诗歌,是一个诗人区别于另一个诗人的根本所在,做到一个有特质的诗人,是追求诗歌创作成功的所有诗人的理想追求。显然许之格已然实现。
诗歌的纯粹或诗人精神的纯粹均来自诗人的美学追求,人生观的建立,哲与诗的同行双修,是文本的创新实践方可成就其纯粹性的实现。许之格在追求诗歌的纯粹,和诗歌精神的纯粹,这个方向显然是正确的。假以时日,自然有收获,同时,我们希望她在先锋性和现代性表达,题材的多域性开拓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使自己的“戏路”进一步拓展及拓宽,并祝愿诗人许之格不断的努力奋进,自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诗高地。我想这一天对于勤奋创作形成理想,有着抱负的许之格来说,不会太远,一定会很快地到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李云:诗人、作家、评论家、 编剧。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