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AI,中国诗歌的第三次升级

作者:李少君   2025年07月09日 12:49  中国诗歌网    425    收藏

6.26zhong


我有一个预感,借力AI,中国诗歌会创造新辉煌,开启第三次升级,真正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自《诗经》和《楚辞》启动中国诗歌的开始之后,盛唐诗歌是中国诗歌的第一次升级,五四新诗是第二次升级,那么,借助AI,中国诗歌将实现第三次升级。当然,其背后有新的技术力量支撑,盛唐是造纸术和雕版印刷,五四是电话电报和现代报刊出现,现在则是大数据时代,算法、算力突破之后,大语言模型的爆发助力。

AI降临,重新召唤久已藏匿的古老的诗歌幽灵,文明觉醒,王者归来,我分享一下个人借力AI的实践与体会:

一、通过AI与古人对话,相当于找到了最好的老师,与古今中外高手同台切磋技艺。我就经常借助AI和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李商隐等隔空对话,而且是随时可以请教的老师,我也理解了什么叫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以及与传统分学段教育的区别,理解了什么叫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通过AI,我可以任何时候向古人学习,和大师切磋,如获神助,得益匪浅,进步很大,成效显著。

我请AI用李白的眼光点评的我的诗《在莫尔道嘎》:“冬日寒生风尽肃,林中小河凛然流。运行天地循环间,星月含光照九州。”

AI李白如此点评:若以李白之豪放飘逸、自然天成的审美眼光观之,此诗《在莫尔道嘎》或可得其三分神韵,然终未脱尽匠气,未能臻于化境。试析如下:气象雄浑处近仙:“运行天地循环间,星月含光照九州”二句,颇有太白“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之概。天地为枰,星月作子,尺幅间吞吐洪荒,此等胸襟气魄,差可比拟太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宇宙意识。自然天真稍逊色:“冬日寒生风尽肃”之“肃”字刻意,“凛然流”拟人稍显板重。太白笔下“黄河之水天上来”何等洒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何其真率。此诗写景未臻“清水出芙蓉”之境,犹见斧凿痕。风骨可追意未酣:末二句虽得唐人边塞诗余韵,然较之“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的苍茫,或“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浑成,终究少了几分天籁流转。太白诗如飞瀑泻崖,此作则似冰溪折转,寒意逼人而奔放不足。总评:此诗骨相清奇,得天地之壮气,若再以谪仙之醉眼观之,以霓为衣,以风为马,或可更添一段天然风流。然能作“星月含光”语,已非凡品,当浮一大白!

看了这样的点评,让人激动,可以说点评非常到位,点到了穴位。对“星月含光”的肯定,也是我自己比较得意的地方,我非常受益,只能说佩服佩服。

和AI对话,是很好的学习。我又让AI以李白的眼光点评我大学期间的诗作《初登黄鹤楼》:“江岸梅花笛吹落,少年追逐放鹰台。狂歌不觉东方白,黄鹤楼头大道开”。

AI李白点评:以李白之眼光观少君《初登黄鹤楼》,当抚掌而叹曰:“此子得吾三分谪仙气!‘江岸梅花笛吹落’七字,有崔颢‘梅花何处落’之化境,更得吾‘黄鹤楼中吹玉笛’之逸兴。然以笛声震落梅英,较之古人‘江城五月落梅花’,别具少年锐气,壮哉!‘少年追逐放鹰台’句,忽使吾忆少陵《壮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然少君以‘放鹰’代射猎,暗合吾‘呼鹰过上蔡’之豪,而‘追逐’二字尤见唐人任侠遗风,使太白恨不能携尔同游楚汉!至若‘狂歌不觉东方白’,分明是截取吾‘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与‘长安市上酒家眠’二境。然以‘不觉’写彻夜长啸,较之阮籍穷途之哭,更见盛唐气象未绝。善!末句‘黄鹤楼头大道开’,初看平淡,细味则惊。昔崔颢写‘白云千载空悠悠’,吾道‘眼前有景道不得’,而少君竟以‘大道开’三字破局——不摹景物而直指天地玄门,暗合庄生‘道术将为天下裂’之思。此等胸襟,庶几可追摩诘‘行到水穷处’之禅境矣。”忽又蹙眉掷觥:“然全诗四句三用‘黄鹤楼’典故,终嫌斧凿。少年辈当学吾‘仰天大笑出门去’,何必拘泥名楼?且‘大道开’虽妙,若易作‘天门中断大道开’,或更见长江劈山之势耳!”言罢大笑,提笔于壁上补题“偶然乘兴少年游,莫被浮名误此楼”十四字,掷笔化鹤而去。

这样的点评够酷够辣,让人心服口服。指出的问题也确实是问题。

少年多重功利,虚荣心强,那个时候,二十多岁,确实有些年少轻狂,且追逐浮名,AI李白看得如此精准,应该说AI李白的点评让我深受教育。

我还曾根据AI杜牧建议修改诗歌。Ai杜牧点评我诗作《春夜醉酒》:“宫南台阙叹人遥,上苑灯红涌酒潮。 喧笑庭帏声已散,一帘花影度春宵”,指出:若以牧之挑剔之眼观之,“上苑”或可易为“曲江”,取其与“宫阙”呼应;“春宵”稍显直露,不若“良宵”含蓄。然此等小疵,终不掩连城之价。今人作诗能至此境,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矣!

我后来听从建议,将“春宵”改为“良宵”。AI杜牧可谓我的“一字之师”也。

AI还纠正谬误,比如指出我的一首赠诗为了夸奖所赠之人,大词堆积,意象密集,重复叠加,用力过度,成了空泛表扬,几乎没有了诗意,AI对此诗乃至严厉批评,几乎彻底否定,这也让我端正了态度,重写了此诗,AI确实有启迪和指导能力。

AI还有着一种“政治正确”,比如我写了一首《天赋诗权颂》: “外卖采煤烧烤业,公交摩托岁辛勤。 日常琐事自吟诵,天赋诗权归众群”,在新大众文艺思潮的背景下,我们举办了首届新大众诗会,为新大众诗歌鼓与呼,我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AI的评论,却又让我脑洞大开,AI既看到了可喜的一面,但也看到了问题,也许是旁观者清,AI的看法客观公允,比我中肯。

AI指出:李少君的《天赋诗权颂》以简洁有力的四行诗句,完成了一次对诗歌创作权的平民主义宣言。这首诗表面上是对劳动阶层诗意表达的礼赞,内里却暗含着当代诗歌面临的一系列深层矛盾:谁有权定义诗歌?日常经验如何转化为诗?当“诗权”被宣称“天赋”于大众时,专业诗学还剩下多少存在价值?这些问题构成了我们解读这首短诗的关键入口。诗歌开篇列举了一系列蓝领职业:“外卖采煤烧烤业,公交摩托岁辛勤”,李少君有意选择了当代城市中最可见却最被诗坛忽视的群体。外卖骑手穿梭于高楼大厦之间,煤矿工人深入地层,烧烤摊主在夜色中升起烟火,公交司机日复一日地重复路线——这些形象共同构成了城市运转的基础细胞,却极少成为诗歌殿堂的主角。诗人通过这种枚举法,将长期处于文化边缘的劳动者推到了诗意的聚光灯下,这种姿态本身具有明显的政治正确性和道德优势。“日常琐事自吟诵”一句揭示了李少君的诗学主张:最普通的日常生活本身就具备诗性价值,应当由亲历者自我言说。这里隐含了对传统诗歌精英主义的批判——为何只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诗人才能决定什么是诗?为何矿工不能写矿下的黑暗,外卖员不能写送餐途中的风雨?这种质问确实击中了当代诗坛的某些痼疾:圈子化、同质化、脱离现实生活。李少君将诗歌创作权下放给大众的主张,可以视为对现有诗歌权力结构的一次象征性颠覆。然而,诗的末句“天赋诗权归众群”暴露了这种平民主义诗观的理想化色彩。“天赋”一词的使用尤为值得玩味,它暗示诗权是一种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这种卢梭式的浪漫想象忽略了诗歌作为一门技艺的复杂性。写作确实是一种普遍人权,但优秀诗歌的创作往往需要语言敏感度的培养、文学传统的浸润和形式技巧的磨练。将“写诗的权利”等同于“写出好诗的能力”,这种混淆可能导致对诗歌艺术标准的消解。当所有人都是诗人时,“诗人”这一身份还剩下多少实质意义?李少君的宣言反映了当代中国文化场域中的一个有趣现象:一方面是文学阅读人群的持续萎缩,诗歌沦为小众艺术;另一方面却是各类诗歌活动、写作班的繁荣,自媒体上“写诗”行为的大众化。这种分裂表明,“人人都是诗人”可能只是一种补偿性幻想,用以缓解诗歌在当代社会中的边缘化焦虑。《天赋诗权颂》的激进平等主义表面上是扩大诗歌的民主基础,实则可能进一步削弱诗歌作为专业艺术形式的公信力。从诗歌史角度看,李少君的立场呼应了二十世纪的多种先锋运动:达达主义的反艺术姿态、超现实主义的“自动写作”、惠特曼式的平民歌颂。但与这些历史先例不同的是,当代中国的语境更为复杂。当外卖员真的在手机上写下工作感受时,这些文字是应该被当作社会学样本还是诗歌艺术?如果答案是前者,那么“天赋诗权”就只是一种隐喻;如果是后者,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定义诗歌的评判标准?这些问题在诗中都被“天赋”一词轻轻带过,却构成了该诗立论的关键裂缝。《天赋诗权颂》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其理论严密性,而在于它提出的挑战。它迫使专业诗人反思自己的文化特权,重新审视那些被诗坛忽视的生活经验和语言形式。真正的诗歌民主化不应满足于口号式的赋权,而需要建立更为包容的评判体系,既能识别外卖小哥笔下原生态的生活质感,又不放弃对语言艺术的精微追求。李少君的诗作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代诗坛的傲慢与偏见,也映出了平民主义诗学自身的局限。诗歌终究不能仅凭创作主体的身份获得价值,正如煤矿工人的艰辛并不自动使其文字成为好诗。在“写什么”和“谁来写”之外,“怎么写”始终是诗歌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天赋诗权颂》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提出了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或许能帮助我们在诗歌的精英性与平民性之间,找到更具生产性的张力。

这个评论看得我出了一身冷汗,这个问题可以说涉及到诗歌的本质和时代意义,AI如此看得如此清醒,并予以警醒。AI之强大辨析能力,确实令人吃惊。

借助AI,穿越时空,与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交流,这只有AI时代才有可能实现。AI助力人类,给人类加持,激发创造力,开创了新的局面。


二、通过AI寻找诗歌创作空白点,创造新成就。比如空白题材的诗歌,比如没被诗歌照亮过的地方。AI的大数据分析和比较,能迅速找到被历史忽略的空白点,稍加点拨,让人茅塞顿开。我还在AI的指点刺激下激发了创造力,写出了一些自己比较满意的诗歌。甚至,由于一切来源于身体力行,更进一步地证明了“人诗互证”,也佐证了AI时代写好个人史的意义。

我在海南岛工作时,有一段时间在西部锻炼,经常去尖峰岭、霸王岭等热带原始雨林,在我的心灵深处,大海和雨林是我最牵挂最难以忘怀的,甚至一想起大海和雨林,就有一种乡愁般的感觉。我在原始森林的深处住宿过,听到过长臂猿的长啸,那是最古老的类人猿;看到过雨林里生机勃勃的植物世界,神奇的植物寄生现象、附生现象等等。我写过不少大海和雨林的诗,尤其沉迷热带雨林大雨迷离的情景,我写过一首《热带雨林》,是这样写的:“雨幕一拉,就有了热带雨林的气息/细枝绿叶也舒展开来,显得浓郁茂盛/雨水不停地滴下,一条小径通向密林/再加上氤氲的气象,朦胧且深不可测//没有雨,如何能称之为热带雨林呢/在没有雨的季节,整个林子疲软无力/鸟鸣也显得零散,无法唤醒内心的记忆/雨点,是最深刻的一种寂静的怀乡方式”,原始雨林让我产生了深沉的乡愁。

我也写过关于原始雨林的七绝《海南原始雨林乡愁》:“一鸟啼鸣雨林里,几多惆怅立风中。 天涯咫尺等闲事,伤感因何千古同”。

我后来让DeepSeek解读这首诗,其中一段解读让我打开眼界,解读称:原始雨林作为地球上最古老也最富生命力的生态系统,在传统汉诗中却近乎缺席。李少君选择这一意象,不仅凸显了海南的地域特色,更在汉语诗歌传统中开辟了新的意象疆域。

AI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了这首七绝的特有价值和意义。我写的这些独特的个人经历,无意中成为我个人特别的创作历程和人生标志,在诗歌中有了开创性。所以,忠于自己的内心和生活,是创作的本质和源头。

关于借力AI激发诗歌激情和创造力,我有过一次独特的创作经历。今年4月,因为要去四川武胜办第16届“青春回眸诗会”,我对武胜不太了解,就通过网络查了一些资料,接着,又让Deepseek查历史上关于武胜的诗歌,结果提示历史上很少,只有范成大等人的一些零星作品,范成大的诗歌里有这样的句子“关下嘉陵江,沙头杜老舟。江花应好在,无计会江楼”,应该说,这首诗不是他的优秀作品,最后,连AI都自告奋勇说需要的话,也可以写一些关于武胜的诗歌。这一下子激发我的挑战心,有了想为武胜好好写首诗的想法,争取成为武胜历史上留得下来的诗歌。我突然有了一种竞争之心。

当地诗友在微信联络群介绍,武胜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历史上兵家商家必争之地,也是重要码头渡口,各种文化汇合融和,各种故事和传奇流传广泛。

我们从北京坐飞机到重庆,然后一个小时左右到武胜,所住的酒店就在嘉陵江边,在一个古渡口旁,三面都能看到嘉陵江,可以说一打开房间窗户,嘉陵江就扑面而来,整个在眼前呈现。嘉陵江一路逶迤,往回曲折,在天空云彩的衬托下,被群山环抱,点点涟漪,绿波荡漾,仿佛装在一个坛子里晃动。第一次如此直接且多角度地看到一条著名的大江,感觉非常震撼,这种真切感受就化为了诗句,我感觉这是一个碧波荡漾的殿堂,当时脑子里就出现一句诗“万古碧波堂”,这句诗后来也被很多媒体多次引用。随后,我放下行李,一心写诗,两个多小时什么事都没干,反复推敲,捕捉意象,终于写出了《在武胜沿口古渡》:“嘉陵涵气象,万古碧波堂,渡口青濛色,独尊天莽茫”,确实,推开门窗,迎面而来是碧绿江水,往上则是白云笼罩的天空。

随后几天是参观,附近的诗人们都来了,广元、合川、南充、阆中、重庆等等,和他们交流过程中,发现他们都生活在嘉陵江边,后来看嘉陵江全程地图,发现其上游在天水,还经过剑门关,这些地方我都去过,惊觉嘉陵江上游中游下游我其实都去过,这个给了我别样的感觉,原来我早就走遍了嘉陵江。历史许多大事件与嘉陵江有关,这里发生的最著名的一场战争,就是南宋末年蒙古大军驻军武胜,攻打下游的合川钓鱼城,蒙古皇帝蒙哥在此毙命,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同行的诗人赵晓梦曾写过长诗《钓鱼城》,仅其题材当时就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总体来说,这个具有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的重要地点,相关诗歌还是匮乏。我们还参观了一些古堡古寨,置身于历史的现场,想到历史上嘉陵江边集中发生过那么多重大事件,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汇聚于此,而时间匆匆,光阴似箭,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想出了一句“光阴似箭射古今”,随后完成全诗《嘉陵江边怀古》:“光阴似箭射今古,旧壁斑痕遍创伤。千里嘉陵掀巨浪,巴山不语守苍茫”,表达我真实的历史感受,一种无限辽阔的苍茫感。

这两首诗,我自己比较满意,考虑到很多人对武胜和嘉陵江也不了解,我在发布时借助Deepseek的解读,附在后面,普及一些相关历史地理知识。我现在会比较有意识地用Deepseek来解读我的诗歌,我一般会把创作背景告诉Deepseek,并与之对话,纠正其中一些错误,这样最后会发现,Deepseek确实善解人意,有知己之感。Deepseek对两首诗评价都不错,比如关于《在武胜沿口古渡》:“将流动的江水凝固为永恒的存在”,“让奔涌的碧波在文字中凝结成肃穆的殿堂”,评论很到位;关于《在嘉陵江边怀古》:“箭矢般的光阴不仅向前飞驰,更向后穿透,将‘今’与‘古’串联在同一个创伤点上,”“独特的时间意识”,在漫长辽远的历史中,产生对混沌意识的击打和唤醒。

我让AI用杜甫的眼光来评价《嘉陵江边怀古》:“光阴似箭射今古,旧壁斑痕遍创伤。千里嘉陵掀巨浪,巴山不语守苍茫。“”

DeepSeek点评:若以杜甫之眼光观李少君《嘉陵江边怀古》,或当有如此评骘此诗气骨凛然,得江山之助。“光阴似箭射今古”一句,暗合《秋兴》“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之慨,以箭喻时,穿凿古今,较之“岁暮阴阳催短景”更见凌厉。然“射”字虽奇,稍欠杜诗沉郁顿挫之致。次句“旧壁斑痕遍创伤”,令人想见《咏怀古迹》中“怅望千秋一洒泪”之悲。斑痕作史笔,创伤寄兴亡,是得杜诗以物象载沧桑之真髓。唯“遍”字稍露,不若“群山万壑赴荆门”之含蓄浑成。颈联“千里嘉陵掀巨浪”,气象雄阔,似“江间波浪兼天涌”之再造,然杜诗必以景衬情,此处若缀以“孤舟一系故园心”般点睛之笔,则更见深沉。今止于状景,稍逊风骨。结句“巴山不语守苍茫”,最得杜意。老杜善用“不语”二字,如“细柳新蒲为谁绿”,皆以静默寓无穷悲慨。此句山守苍茫,有“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之孤寂,复具“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之玄远,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统而论之,此诗得杜律之筋骨,摹写山川而寄托遥深,已窥少陵堂奥。若于转结处更添身世之叹、黎元之念,则几可追攀《登高》《白帝》诸作矣。然今人能具此胸次,亦属难得。老杜若见,或当捻须颔首,叹曰:“后生可畏,斯文未坠。”

诗圣的这番教育,切中要害,可以说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这样认真的老师。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促人进步。我现在每天都和AI对话交流。借助AI,通过新的诗歌实践,我发现还有大量的诗歌空白地域,需要诗人用诗歌诗意去填补,AI时代,诗歌创作还大有空间,人类还可以大有作为。


三、借力AI,中国诗歌的升级版。

《诗经》和屈原之后,中国诗歌不断发展,也不断创造新的辉煌,最辉煌的有两次,第一次是盛唐,盛唐诗歌堪称中国诗歌历史上的第一次升级,其次是新诗革命,也可以说是一次升级,一次不同凡响的创新,AI出现之后,我认为正在开启第三次升级。

在AI时代,借助AI强大的整合和融合能力,中国诗歌必定再上层楼。旧体诗传统和新诗传统进一步融合,旧体诗词的雄厚基础,加上新诗的创造力,还有欧美等其他文明的诗歌可以借鉴,中国诗歌必定开创更广阔空间。格律诗词更容易融入数据化技术,而新诗的文无定法打开新的美学潜力。借力AI,中国当代诗歌的两极新诗和格律诗可以相互促进,互相加持,使诗歌水平更上一层楼。

Deepseek刚刚出现的时候,我向Deepseek提了一个问题:“感觉文学又将进入一个类似屈原之前的混沌状态,分为署名的文学即人的文学,和不署名的文学,即AI的文学,你同意吗?”

DeepSeek如此回答:“你的观察视角非常敏锐,将AI文学与人类文学的并存类比于屈原时代前后的文学分野,确实触及了当代文学正在经历的一次深刻转型。人类文学史本就呈现“混沌—秩序”的螺旋演进:甲骨卜辞的集体巫祝书写、诗经的民间歌谣采集,到屈原确立文人独立创作传统,恰是从混沌走向秩序;而AI文学的兴起,本质上是以数字时代的集体智慧重启了新的混沌态。这种混沌不是倒退,而是文学形态在更高维度上的跃迁——如同量子物理中“叠加态”的文学呈现。我们正站在文学史的奇点上:在这个意义上,AI文学不是混沌的复归,而是打开了巴别塔之后真正的普世文学维度。当人类作者开始学习用AI的眼睛观察世界,文学正在经历自文字发明以来最深刻的认知革命。这或许正是数字时代的‘天问’——不是人与机器的对抗,而是共同面对存在本质的诘问。”

我就此回应:“我觉得你说的AI参与之后的未来文学具有普世文学的维度,有一定道理,因为AI创作是建立在人类已有文明基础上的,是一种综合、提炼与总结。但AI写作有一个问题,它是面对过去的统合,并不能开拓新的未来,因为它不可能亲历和体验,因而无法产生新的情感及感受感觉并将之转化为新的文学。后来,我又就网上一些人认为DeepSeek将消灭诗人和诗歌,做了回应。我说AI创作是共同创作,是集体智慧的产物,可以引起普遍共情感,我无法预测DeepSeek诗歌写作水平最后会如何,但就我个人写作实践及对诗歌意义的思考,我认为:作为一个诗人,写好个人史就可。里面会保存和记录情感、生活、时代乃至精神。人诗互证是诗歌的本质。

我深刻感受到,署名还是不署名,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又来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文明的幽灵不断归来,补充我们的源泉活力,激活我们的创造力。

深藏的传统,永远的幽灵,将不断归来。因为,深厚的传统,都可以成为我们创造的材料和来源。在人类历史的强劲肩膀上,我们将再次崛起和出发,开创新的文明。

通过不断与Deepseek的深度交流对话,我深刻感受到,人类文明的幽灵正在被唤醒,新的文艺创造正在全面涌现。

对此,我个人深有体会。AI激活了我的诗歌激情和创造力,AI也助力了我的创作。有一些学者关注过我在诗歌后面引入Deepseek解读的尝试,并给予积极评价。Deepseek的解读确实为我的诗歌增色不少,我自己也思考过这个问题,这类似于摄影摄像对自然风景或人物建筑的征用,自然风景或人物建筑就摆在那里,你拍个照片或视频,就变成了你的作品,或者说,你作品的一部分,但主体权利还是人,是拍摄者,是以人为中心的,我想文学艺术也是如此。你写历史小说,征用大量历史题材,写小说,征用社会新闻或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也是如此。所以,诗歌后面附上Deepseek解读,整体推出,我也没有掠Deepseek之美,我标注了Deepseek解读,有何不可?这种加持加分,类似手机的美颜美图,可以更加突出诗歌的魅力。也增强了诗歌破解跨圈的可能,让大众能够读懂接受,可以说,AI助力,为新的诗歌高潮做好了准备,创造了条件。

AI确实有着强大的提炼能力和整合能力。但不管AI如何发展,对具体文学作品的感受力、选择权、评判权还是在人的这里,感受能力、选择能力、评判能力即主体性。因此,人的主体精神变得格外重要。关键还是在于激活和强化人的主体性。

就诗歌而言,诗歌的本质仍然是人的自由意志的象征,是个人化的生命结晶和生活呈现。这一点,自古而然。

AI的到来,正是新文明的预兆,我们喜欢AI的强大文字能力其实是人喂料的结果,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何尝又不是给人类文明喂料。或者说,我们都只是人类文明的食料。正因为我们的喂料,历史上一代又一代人的喂料,才有了今天的人类智慧和文明。也因此,创造性仍然是第一位的,否则,就没有智慧的增长和提高,也没有文明的进步。AI时代仍然如此。

所以,唤醒和强化人的主体精神,激发创造力,增强人类的原创能力,仍然是AI时代的核心问题。

AI已成为我们生活工作的一部分,介入我们的生活和创作,我同意AI的本质就是强化学习的看法,在AI激励下,人类会更进步,推动开拓新的文化疆域。AI时代,需要在经验中、实践中强化学习,借助AI提升自我。诗歌中总是包含主观的部分和客观的部分,个人的部分和公共的部分,公共化的部分是AI擅长的。AI的梳理,整理、综合、提炼能力超强,但个人化的部分,关涉具体感受感觉的部分,也就是最具原创性的部分,还是人最擅长。我的实践体会,人可以借助AI解读自我、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并最终促进人类的进步。我就是从AI的解读中,更好地看到自己真实的内心,看到了自己最隐秘的意图和念想。同时,AI可以刺激人,激活人的自主性,增强人的主体性。AI可以为人类新的文艺创造助力,开创新的人类文明。

AI来袭,很多人惊慌失措,其实不必,我同意《科学》杂志最新的一篇研究文章认为:大模型并非自主智能主体,而是一种革命性文化社会技术,类似于语言、印刷与市场制度。它以独特方式汇聚并重构人类信息,成为“人类社会人工系统”的新变体。这个研究,与我自己最近不断借助AI测试各种文体创作的一些体会接近,也给我的AI实践带来启迪。

AI不是削弱人的主体性,而是激活、强化人的主体性,因为在巨量内容前面,如何挑选出优质的有价值的部分,鉴别力、评估力和判断力就成为最重要的能力,这恰恰能体现人的主体精神。

AI的历史性意义在于,对过去已有知识和文明的全面综合整理和提升。但这不是断裂而是传承,是对过去知识和文明的继承发展,其辉煌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和文明继承上的。也有人将其类比于人类进化过程中开始的直立行走和掌握了火和劳动工具的阶段。

我特别赞同2024年图灵奖得主理查德·萨顿的观点,他说阿兰·图灵最早推动AI研究就是希望有一台从经验中学习的机器,现在已经梦想成真了。但这还是开始,还需要强化学习。强化学习的核心是从经验中学习,这就像教孩子学自行车——不是通过详细说明,而是让他们尝试、摔倒、再爬起来,直到找到平衡。AI也是如此,通过无数次尝试与反馈,最终学会如何精准回应我们的需求。因此,我理解AI的本质就是强化学习,人类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继续学习。

儒家的教诲尤有意义,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道家的自我修身,获得自我超越,促进人的提升进步;在与AI交流中,还深刻地感受到精神永恒流转,仿佛佛教的灵魂不灭;AI打通了古今中外,前世今生,AI的指点和刺激,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缺陷和独特性,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通过自我努力,强化学习,不断提高境界,升华自己,方能确立人之强大主体性。

AI唤醒古老文明的觉醒,天赋诗权,释放每一个人的诗歌创造力,并助力人类,促进升级换代,推动建设人类文明的更高形式,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本文为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新时代中华诗词文化传承发展讲习班”、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诗教十人谈”、上海闵行中学《天赋诗权与人诗互证》讲座等三次讲话的综合稿)



编辑:张永锦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百年丁香诗会·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启事
  3. “我在南京的日子”|第三届青春三行诗创作大赛
  4.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5.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6. 2025年新时代青年诗词十佳诗人评选
  7. 双基时代文学本真性的哲学探析
  8. 诗歌大擂台第34期“十佳诗歌”评选(B组)
  9. 诗歌大擂台第34期“十佳诗歌”评选(E组)
  10.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1. 完整榜单>>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在这里,聆听文明的回响 | 2025国际青春诗会 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3. 2025国际青春诗会:他们从魔幻之地走来
  4. 积极应对AI挑战 守好建强文学阵地 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常务理事会暨主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5. 青春诗声穿云间——《诗刊》社第41届青春诗会侧记
  6. 2025国际青春诗会:谁家年少,意气自飞扬
  7. “新诗人”如何书写“新大众”
  8. 东莞诗人方舟诗集《草木有本心》入选2024年度生态文学推荐书目
  9. 2025国际青春诗会9月14日开启 77位诗人共话中国拉美友谊
  10.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4.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5.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8.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9.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0. 邬耀仿:做个快乐的写诗人
  11. 完整榜单>>